琴不离手曲不离口 夏锡华的音乐人生
琴不离手曲不离口 夏锡华的音乐人生温州网讯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”雁荡山脚下,传来一阵气势磅礴的合唱声,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已超六十岁的音乐团。除了高声歌唱的人们,还伴有乐器弹奏声,在这其中,醉心拉奏着小提琴的,正是团长夏锡华。音乐是他的一生所爱,曾任华联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他,退休后在音乐上开辟了另一番事业。
年轻时,音乐的种子就在夏锡华的心里生根发芽。他清楚地记得,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,一个月只有十几块钱的薪水,但出于对唱歌的热爱,他还是咬了咬牙,买了一本《歌曲大家唱》,那是他工资的五分之一。拿到书的他日日翻天天唱,也就是从那时起,红歌深深地印刻在了他脑海里。
作为音乐团里的第一小提琴手,夏锡华展现出了相当的水平,然而你能相信他是半路出家吗?现在大家普遍认为4至6岁是学习小提琴的最佳年龄,但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,夏锡华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接触乐器。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,他可以说是“大器晚成”。在他20多岁时,有一天,邻居突然买了一把小提琴,听着从隔壁传来的小提琴美妙乐声,夏锡华心里直痒痒。在邻居的感染下,他也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从此,开始了他的学琴之路。小提琴的学习难度较大,能坚持下来更是不易。虽然夏锡华已经错过了学琴的最佳年龄,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坚持是最好的见证。对小提琴一窍不通的他,四处找老师求教,在专业老师的指点下,两年后,夏锡华已经掌握了基本乐理知识和指法,此后,他便开始了自学。
因为工作繁忙,夏锡华每天能抽出来拉琴的时间越来越少,他遗憾地向记者表示,自己搁置小提琴近30年。这30年间,他只能周末时抽空拿起小提琴练习,享受他的音乐时光。2016年退休后,割舍不下小提琴的他,终于有时间可以倾注全部心力到音乐上。现在家里不仅有小提琴,还有电子琴,夏锡华认为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,键盘乐器是基础,因此闲暇时他还在学习钢琴。
夏锡华所在的这支音乐团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,最初只是由几个热爱音乐、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。慢慢地,小提琴、电子琴、笛子、二胡等乐器加入进来,大家因为喜欢唱歌而聚到一起,形成了目前以合唱为主的音乐艺术团。虽然是因兴趣聚集在一起,但这个团队卧虎藏龙,不仅有民间艺术高手,还有很多社会知名人士。
起先因为没有场地,团员们只能在瓯江边做露天演出,不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,有时还会招致路人的不理解和非议。夏锡华说,“由于我们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,多年来我们像游牧族一样四处游荡,许多热心观众也不得不跟着我们东奔西跑,对演出造成了很大不便。”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2018年9月,夏锡华向市总工会、市文化宫提出了申请,终于获得了一个排练厅和小型演出场地,从此在文化宫安营扎寨。
“退休以后大家想发挥自己的余热,也希望能再为社会做些贡献。”夏锡华表示,组建艺术团至今已经演出了上百场次。除了每周六在文化宫的表演,艺术团也经常到疗养院以及乡村演出。
说起下乡演出,在泽雅的经历让夏锡华很难忘。为了给村民们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,夏锡华和团员们在日常排练中从不松懈,并提前定好了演出曲目。于是一首首红歌在泽雅村民活动中心唱响,两个小时的演出吸引了不少人来观看,也获得了村民们的赞扬。虽然下乡演出路途遥远,但看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,夏锡华觉得这一趟意义非凡。此后,艺术团也经常组织免费演出,丰富村民们的文娱生活。
艺术团的团员们不仅是音乐上的好伙伴,还是生活中的亲密朋友。除了演出,夏锡华还经常组织团员们外出旅游,与普通的旅游形式不同的是,乐器是他们旅途中的必需品。一边游山玩水一边高声弹唱,如果你在某一风景秀丽的山野小道上看到一群边走边唱的人,那很有可能是他们。
云南、海南、广西这些年来,夏锡华和团员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,走到哪里便唱到哪里。近两年leyu乐鱼官网,因为外部大环境的影响,夏锡华便将目光投向了温州的各个村镇,希望用歌声为村民们带去欢乐,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
每周五上午是夏锡华和团员们雷打不动的排练时间,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《红梅赞》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《我们的家乡》这些都是他们的拿手曲目。“唱歌不仅能够放松心情,还能锻炼肺功能,提高免疫力。”琴不离手、曲不离口是夏锡华目前的生活状态。虽然已至古稀之年,但他从未觉得自己70岁了,他也常对团员们说,“不要因为年龄给自己增加思想负担。”和团员们一起唱歌一起出游,他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年轻了。
夏锡华表示,“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。”待疫情形势稳定后,他还会将下乡演出继续推进下去,为村民们带去更多精彩的表演,为社会的文化生活添砖加瓦。